Intro
熟悉的感觉——
经常看日本原版电影,或是常玩日文游戏的人,想必对上面字幕字体的风格有一种似曾相识感。作为这种人之一,本着对字体设计的兴趣,我不禁有一些疑问:
- —— 为什么这些字幕的字体风格(虽然所采用的字体都不相同)都如此相似?
- —— 既然都是相近的字体风格,那想必有专门的名词来表示这种风格,是什么呢?
- —— 套用西文字体风格之分类,在观感上又颇有 (Neo- )Grotesque 的风格,字体本身充满设计者的个性——那么,设计者是谁?
(只要不是小成本游戏(毕竟是商业字体,成本问题),绝大多数中大型日本游戏都采用了此风格的字体,其他例子还有尼尔、启示录2、東方アルカディアレコード)
先开门见山地给出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
映画字幕書体(シネマフォント)是字体设计者佐藤英夫设计的普遍用于日本电影和音像制品字幕的一种电影字体风格。在他的字体(ニューシネマ A/B)发布之后,也陆续出现了各种大同小异的电影字体,它们统称シネマフォント。
注1, 2
- ニューシネマ是这种风格的开山之作,版权归属FontWorks.
- シネマレター是由森泽(モリサワ)受此启发设计的一种棱角分明的字体,给人机械感的同时蕴含古色古香的韵味,整体上给人一种压迫感,我想死亡搁浅用此套字体也是比较契合其主题的。
Readability
映画の字幕を目的として、極力《クセのない》ことを意識してデザインされた手書き風の字幕書体です。 映像と合わさった時に主張しすぎず、また「文字を読む」という事を意識せずとも頭の中に、スッと入っていく字幕。 —— 佐藤 英夫
佐藤将自己设计字幕字体的原则表达的很清楚:不喧宾夺主,让观众将注意力放在电影内容上,自然吸收字幕内容。因此电影字体从一开始就向手写体(手書き),而不是向书籍排版时使用的印刷体(明朝体・ゴシック体)发展。
(上面是设计者自己的说法)
然而就我自己而言,易读性最好的字体应该还是哥特体(ゴシック体,黑体)不然系统UI干脆也用上面所述的字体好了。对于非母语者(笔者)来说,其中的假名较不易辨认也是真实感受。
👈ニューシネマA・B 后者为了配合当时的电影胶卷,是带有「空気穴」特点的字体。值得注意的是采用了略字型(类似简、异体字)。
因此,本节标题Readability其实不是很贴切,佐藤的字体之优势应该在理解力上(Comprehension)——理解字幕内容和电影内容——相比无衬线体在萤幕上显得不突兀,能够融入(Blend-in)电影内容之中而不夺人眼球。
Brief History
シネマフォント(ニューシネマ)字体创制于铅字排印时代。当时的字体都是手写创作的。第一部使用本字体的电影是めぐり逢い(1972)。当时日本人写字的频率较之今天肯定更高。这令笔者不禁想到一点,自己学习日语的时候,假名总是写的不好——至少用墨水笔写一定不如用毛笔好写(草书)。这一点对日本人同样如此,许多日本人的汉字和假名其实写的并不好看。
而这,正好就与上述字体的字形风格相呼应——拆开来看每个假名都是不方不正,没有一个是好看的,然而这正是大多数人的手写字形,因此较不易产生违和感,洋溢着人文气息的字体正与电影融为一体。这样,又更能理解佐藤的设计理念了。
在数字化(Postscript-lize)之前,要想在电影上加字幕,都是直接在胶卷上书写字幕,一个不小心,就会破坏画面——而在1972〜1997这段时间内,佐藤亲手为大量的电影一笔一画制作/书写了每一行电影字幕,需要的精力和技艺相比是不少的。
从这一方面我们也能看出,相比手写印刷体,肯定是手写体更快捷顺手,这我相信也是他的字体设计的其中一个原因之一。
👈字幕原稿 其最后一部手写字幕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
Wrapping Up
GSUB
手写体的重要特征是会出现连笔。在拉丁字母中,印刷体、手写体(cursive)的连字(ligature)效果都可以通过Opentype的GSUB Table实现。
譬如说印刷体中常见的ff fi fl斜体(本文排版用的Playfair Display就有体现),如果用AFL实现的话:
feature liga { sub f f by f_f; sub f i by f_i; sub f l by f_l; } liga;
(此处不深入讨论Opentype相关)
前景
同理,上述的ニューシネマ亦可。
但是对于汉字来说,工作量会极大,成本会是重要的问题。西冢凉子在十几年前设计了一款日语毛笔字体かづらき,无论是横排直排比例和间距都适中,同时带有很多连笔。——确实是划时代的设计,但是设计者本人毕竟是日本国内顶尖的日文字体设计师,为Adobe设计字体想必成本不是问题——
然而这对于一般字体厂商来说是难以做到的。而事实上在关于ニューシネマ的访谈中的几家字体厂商也已经指出
これを全ての漢字に対してやるというのは大変。技術的には可能でも、コストの面でペイ出来ないので
数字化的工作是佐藤英夫的儿子来完成的。除去Opentype的各种Table不论,由于字型风格之独特,即便由他的儿子来操刀,也有一些字型没有办法数字化,失去了原有的风格与味道。[来源]
所以在有生之年,大概是看不到本字体进一步的发展了。想必已经跨越了数个时代,从铅字排印跨越到激光照排时代的它,今后也将存在于日本各大影院和游戏之中吧。 かづらきフォント👉
Closing
就是这样不为许多人所知的佐藤父子写了40年的字,将他们的字体融入了日本民众的娱乐生活之中,用那独特的笔触书写了日文字体设计史上独特的一页。但「见字如面」——几十年来几多日本人看电影玩游戏,说不定就与这套字体相见。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佐藤何尝不是最知名的设计者,每一位日本民众都与之相识——而当这样的字体弃用之后想必内心也不由得升腾出一股莫名的怀旧感吧。凭借一手奇字渗透进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成就不输给任何一位大书法家,这样一想不得不佩服。
八,八 凌晨